9月17日,在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(下称“吉利汽车”)正式递交招股书16天后,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了吉利汽车科创板上市的首轮问询函回复。其中提到,吉利汽车已掌握多项自主核心技术,在油电混动技术、纯电动技术、燃料电池及甲醇燃料等领域重点布局。1天后,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员会宣布,吉利汽车将于9月28日首发上会。
吉利汽车正高速朝着科创板整车第一股冲刺。此时,距李书福造出第一款汽车“吉利豪情”已过去22年。这期间,李书福靠着最初造摩托车发家的经验,从一个乡镇企业家,一路闯荡成为中国汽车界的风云人物。
从造摩托到造汽车,李书福和吉利的传奇故事广为人知,但背后的投入却易被忽视。在吉利的成长中,其在研发、知识产权、人才、文化等“看不见”的地方,都表现出了极强的布局前瞻性和投资魄力。上世纪90年代,李书福的造车启动资金不过1亿元左右。但近3年半,吉利汽车仅研发费用就累计超82亿元。去年,吉利控股集团研发投入亿元,占销售总收入的6.3%,比肩全球汽车龙头企业。这些投入为企业的盈利增长和价值创造,筑就了无形的护城河。
吉利的故事使人联想到佛山。本世纪初,佛山曾是国内重要的摩托车生产基地,整车年产量占全国1/10。然而十多年过去,摩托车产业在逐渐消失,更没有为佛山诞生一家像吉利汽车这样的本土汽车企业。不仅是汽车,佛山还曾错失将电子信息、互联网等产业做大做强的有利时机。
从别人的成功经验出发看佛山,这一切是否因为过于习惯“眼见为实”的佛山制造,在“看不见”的地方投入还不够?
撰文:吴欣宁林东云统筹:叶洁纯
被错过的机会
佛山的电子信息产业几乎与北京中关村同时起步。这一点,如今已少有人知道。
上世纪80年代初,中国崛起了“电子一条街”,这就是日后赫赫有名、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“心脏”的中关村。当时,这条街上唯一的一家外来企业是北京星河总公司。这个老牌国企在上世纪就研制出了世界首台中文声控打字机。而其创建者之一,正是佛山市无线电八厂。
著名的无线电八厂,是佛山上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明星企业之一。年,东风半导体器件厂更名为佛山市无线电八厂。经历改革大潮,佛山市无线电八厂将自己定位为研制、生产电子整机产品的企业,并开启佛山电子产业。
在此定位下,佛山市无线电八厂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,就从西安交大、上海交大等高校吸引了30多名教授,并从全国引进了多名大中专毕业生,创造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历史。在大批优秀人才的带领下,佛山市无线电八厂生产出了轰动全国的“星河牌”音响。这一组合音响甚至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前苏联领导人。
佛山市无线电八厂为佛山电子信息产业奠定了很好的发展基础。此后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,佛山的信息化建设一度领先全国。其中,南海在年开通因特网接入节点,成为全国县级市中的第一个。佛山市无线电八厂也成为日后佛山乃至国内电子信息、家电等行业的黄埔军校。
但随着管理制度落后等种种原因,无线电八厂日后逐渐式微,直到淡出人们视野。佛山电子信息产业也不复往日辉煌。在本世纪初和年前后的两拨互联网浪潮中,佛山更是未能抓住电子信息和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。业内一度传言,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来佛山寻找投资,但最终未能成功。不管传言真假,佛山错失了电子信息和互联网产业做大做强的有利时机,却是事实。
被佛山错过的,不仅是电子信息和互联网产业。
不久前,一则消息令人唏嘘:曾经叱咤风云的摩托车企业重庆力帆,如今濒临破产。
提到力帆,就不得不提另一家企业——吉利。上世纪90年代,力帆和吉利被称为国内摩托车品牌的佼佼者。但是两家企业日后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路。造出了吉利摩托车的李书福,靠着经验累积和1亿元的启动资金,千辛万苦拿到造车证,最终造出了吉利汽车,成就民企造车传奇。在一路奋斗下,吉利更是从中国最便宜的车逐渐升级为精品车,并向着智能电动出行科技公司迈进。而曾与吉利并行的力帆,则惨淡收场。
巧合的是,力帆与佛山也颇有渊源。年,力帆旗下公司与佛山博誉机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署技术合作协议,共同生产采用世界先进赛车技术的摩托车,力图使之成为国内打入国外摩托车市场的第一款中高档摩托车。当时,佛山在全国摩托车产业的版图不可小觑。本世纪初,佛山年产整车约万辆,占全国年产量的1/10。
然而,摩托车产业在佛山同样没有逃过衰退的命运。其不仅在如今变得隐形,更没能像吉利那样积累相关资源和经验,孵化出本土汽车制造企业。
为何佛山会错过这些产业机会?有业内人士曾分析过,这或许和过于眼见为实的佛山制造不敢在“看不见”的地方投入有关。
“没用”的文化?
“看不见”的一项重要投入,是在一些企业看来“没用”的文化建设上。跳出佛山放眼全国会发现,能抓住机会成就大业的企业,往往在企业文化上有高度的竞争力。
方太的成功,就和文化所赋予的信念和实力息息相关。
上世纪90年代,茅忠群被父亲叫回家接班。但他却另立门户,创立了日后中国厨电行业的龙头企业方太。按照茅忠群的说法,他在方太创立之初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最为重要的经验,就是文化建设。上世纪90年代末,他就把党建和大奖赛文化做得大受欢迎。
年起,茅忠群先后在北大、清华等知名学府读了几十门国学课程。他发现,中国企业大多学习西方管理,西学为用,传统文化在企业中的推行还十分稀少。即使推行,企业也只是纯粹宣扬传统文化,跟西方管理的融合度并不高。与之形成对比的,是日本式管理恰恰将本土文化跟西方管理做了很好结合。
受此启发,茅忠群开启了一场文化融合试验。他花了10年时间,将中华文化导入企业的方方面面,把中华文化跟西方管理打通成为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、文化系统。在此基础上,方太逐步形成了心本经营、以道御术、德法管理等10条中西合璧的管理基本法则。
这些管理法则并非只是口号,而是通过制度落地在企业中。
中华文化的一个内涵,是讲关爱感化、人文关怀。而方太内部的很多细节,都洋溢着这种关怀。方太实行“全员身股制”,这个股权激励制在乔家大院时就出现了,类似现在的干股。在方太工作年满2年以上的员工,可以根据不同的岗位和绩效拿到“身股”。方太的“身股制”并非只给核心高管,而是覆盖大多数员工。
方太在文化领域的持续投入,塑造了企业的愿景和员工的高视野。而这也让其产品从研发设计开始就具备了“想到了造”的特质,以强的科技能力和美的设计能力造出别人“意想不到”的东西。
在茅忠群看来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仁爱之心,而这正是方太创新的最大源泉。因为对顾客的仁爱,才能激发对创新与品质的敬畏。方太的“不跑烟”油烟机正是这样一个产物。
年,中央电视台有一则报道:厨房油烟加剧家庭主妇的肺癌风险。当时看到报道的茅忠群第一反应是惭愧,因为方太就是吸油烟机生产商,却没解决好这个问题。为找到问题根源,茅忠群立刻调研,他发现研发部开发产品时往往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://www.lifanf.com/lfxw/1092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