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对于有一技之长或手艺出众的人常将其称为“匠人”,亦被称为“工匠”。老重庆人常说有:铁匠、木匠、泥瓦匠、篾匠、花匠、剃头匠等等。
在这么多匠人里面,一直延续到现在的“匠人”已经所剩不多,“剃头匠”,就是其中之一。
而如今“剃头匠”这一行业的现状如何?“十元快剪理发师”对于剃头匠们有何影响?今天就跟着GO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!
了解剃头匠的行业生活
自从上一次去民心佳园逛了一圈“寻找商机”,GO妹就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(点击查看《民心佳园夜市摊位大考察,最赚钱的居然是这个!》),无意中在一个巷子里遇到了一群“匠人”聚集的地方,在这条小巷子里聚集着五位剃头匠师傅和两位补鞋匠,他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,却因为手艺而聚集到一起。
上一次来到这个地方,看到这些理发师傅剪头发就很好奇,和他们聊了几句。
师傅姓陈,今年已经65岁,因为上次有工作在身,简短的闲聊了几句后就急忙走了,和陈师傅约定好了下一次再过来,就写写他们,陈师傅爽快地就答应了。
这次过来,虽然GO妹戴着口罩,陈师傅还是一眼就认出我了,让我等他先把这个头发理了来!
找了个位置坐下,看到陈师傅三下五除二,不到十分钟就剪好了一个头发,没点水平哪里搞得到这么快呢。
理完发,陈师傅过来和GO妹先吐槽了一下,最近生意不好做,白天的时候没得撒子人,晚上出来的人也少得很,怕是要“饿死了哦”。
虽然没见过几次面,但是陈师傅对我这个生人倒也一点不防备。
陈师傅说他做剃头匠已经很久了,光在民心佳园都做了整整10年。
七几年的时候陈师傅在贵州遵义去打野工、挖煤炭、当搬运工,这些他都干过,那个时候还没有学会剃头,边打工边想着这样下去不得行,要做一点副业。
所以闲下来的时候就跑去其他地方乱逛,无意中发现理发这个行业还不错,就天天去找那个理发师去搭讪、请别人吃饭。
一来二去,两个人便熟络了起来,陈师傅随即提出了自己想学这门手艺的想法,朋友就答应了。陈师傅还感慨到,那时候的感情推心置腹,简简单单的一顿饭就可以赢得一门生存技巧。
从那以后,陈师傅天天下班了就去学技术,朋友在一边理发,陈师傅就在旁边看着,渐渐熟悉流程以后,陈师傅下班时间也学着样子,去外面支了个小摊摊,一个残破的镜子、一把一块钱就能买到的梳子、几把剪子、两个可以充电的推子,就这么有模有样地做起了他的剃头事业。
干了一两年,陈师傅从贵州返回重庆,把这门手艺也带了回来,回到重庆以后,还去了当时的力帆厂上班,这一上就是十五年。
刚开始进去的工资一个月才多块钱,随着工龄的增加,工资也慢慢多起来,也没必要为了赚钱去帮别人剃头了。
上班期间偶尔有工友需要理个发、剃个头,陈师傅都直接帮忙,没有收别人钱,一直干到退休,靠着一点养老补助,陈师傅觉得不够补贴家用,就重新拾起理发这个手艺,做到了现在。
陈师傅一般早上7点出门摆摊,一直到晚上9点半接近10点钟的样子才收摊,他还告诉我他是第一个在这个位置摆摊的剃头匠,那个时候因为只有他一个人,生意很好,一个月的收入能在块钱左右,现在因为同行多的关系,一个月大概在左右,运气好的话,左右。
后来,越来越多的剃头匠看到这里生意好,都搬到这里来剃头,多的时候有八九个,渐渐的,那些人发现剪不过他,就换了其他地方去摆了,逐渐逐渐这里就稳定下来了,只有五个剃头理发的。
聊了一会,有人来理发了。陈师傅简单地收拾了一下,把理发的那块布抖了抖,客人坐下后,熟练地披在客人的身上,再从他的工具中选出一个适合的工具,和客人简单的沟通以后,开始理发,只见陈师傅的推子所到之处,都留下了理发的印记。
改革开放之前的剃头匠为了能混口饭吃,不仅要为顾客剃头,还要为顾客抠耳朵、按摩揉肩、修面剃须、修眉染发、甚至正骨。现在那些手艺已经失传,仅仅只有修面剃须和修眉染发保留了下来。
那时候的剃头匠给别人剃头还有禁忌,有三种人是绝对不剃的。他们不会给妇女剃头,不给出家人剃头(僧道)剃头,因为僧道这些都会在自己的寺庙与道观,让同修之人帮助理发,更让人想不到的是,剃头匠也不会给乞丐剃头。想要了解这些禁忌的小伙伴们可以去网上搜一下。
陈师傅告诉我,一般来这里理发的人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人,要不然就是一些老人带着留守儿童来理发,理发的款式也很简单,不是平头,就是寸头。
理完发,用海绵扫去理掉的碎发,在理发的地方抹上宝宝爽身粉,和客人沟通一下需不需要修面或者修眉,一般没有的话,整个理发过程就结束了。
像这样理一次发,价钱在8块到10块钱左右,圆头8块,平头10块,要修眉的话多加2块钱,刮胡子3块钱,全套下来下来才15块钱左右。可以说真的很便宜了!
女士染发的话一般在30到40块钱不等,当然还是要看女生头发的长短,男生染发在20块钱左右,包括理发和染发。
这么便宜的原因,大概就是陈师傅他们这里不包含洗发,因为受到场地限制等因素,他们只负责染发,洗头发的话还是要自己回去洗,一般一天可以接20到30个人理发。
陈师傅还和我说,因为在这里剃头的时间长了,大部分来找他剃头的人都是常客,当然也有生客,以老年人居多,年轻人很少。究其原因,陈师傅说,现在的年轻人追求个性,发型也是各式各样的,这里提供不了这么多发型。
而且,去理发店剪头发首先一个就是得环境好,吹着空调,还可以洗头、吹头,当然这也要看个人的选择,也有大老板习惯了在这理发的。
在陈师傅旁边紧挨着的是龚师傅,是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一个剃头匠,今年42岁。我过去看的时候,龚师傅没什么生意,在一旁抄着我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,看了一会儿,原来是在抄歌词,名字叫《十杯酒》。
龚师傅发现后,不好意思地笑了笑,说:“哎呀,我没读过书,写的字丑。”在回去的路上GO妹查了一下,这还是一首民谣呢。
在巷子的另外一边,依次是朱师傅,65岁,胡师傅,45岁,何师傅,53岁,这五个人是民心佳园这条小巷子里仅存的五个剃头匠。都说同行是冤家,同样的生意在一起摆久了,也会产生矛盾,朱师傅和何师傅的矛盾由来已久。
因为不满朱师傅摆在何师傅前面,双方已经激起过很多次矛盾,已经打过几次架,陈师傅他们已经见怪不怪了,都上去劝过,没用。
陈师傅告诉GO妹,他们已经习惯了,本来地摊夜市已经很吵,旁边的商店也在放音乐,两边音乐一夹击,头都要炸了,好在他们已经习惯了这个“老顽童”的风格,虽然偶尔还是会打架,但平常还是和谐相处的。
快剪店是否优于剃头匠?
我问陈师傅,现在超市门口不是有那种10元快剪的店吗,那种店对你们的影响大不大呢?
陈师傅告诉我,影响当然是有啊,毕竟多一个竞争对手,就少一份生意,还是要看个人的选择怎么样。
正好隔壁新世纪超市就有一家,告别陈师傅他们后,我去超市门口找了一圈,找到了快剪店。
远远看去,这家快剪店并没什么人,旁边的员工坐在椅子上看着电视连续剧,GO妹过去找小哥搭讪,说明来意后,小哥刚准备和我介绍,就来客人了。
我原以为只有一个人,剪完以后就可以了解情况,没想到,这一剪,小哥就再也没休息过。我只能在小哥理发的时候,和他有一句没一句地搭话,但是我还是发现了很多不一样的地方。
这家超市门口的快剪店,非常标准化!形象明亮干净,更显品质;理发师年轻,手脚麻利,服装统一;排号机加持,有点科技感。
在墙上贴着关于快剪店的消费流程,让人看了一目了然,他们的流程是这样的,从顾客进店开始,他们就可以在自动售票机买票,出票后,持票等候,然后叫号入座,和发型师沟通确认发型,开始理发,理发完成以后用空气净发器清洁发屑,整个过程非常标准化。
而对比剃头师傅来说,剃头师傅的理发过程就显得很随意了,如果遇到很多人一起来剃头的时间,经常忙不过来,就会去其他的摊位理发,这样两三次以后,就成为了其他人的顾客了。
随着来剪头发的人络绎不绝,小哥开始加快理发的速度,算下来,和外面的剃头匠师傅差不多,10分钟左右可以弄完一个人,但是品质要高于外面的剃头匠师傅。
而且在理发台旁边还贴着,“理发服务技术不满意,投诉%赔偿”!
就这样过了一个小时,理发的人稍微少了一点,趁着理发的空隙,GO妹了解到这位小哥的姓徐,今年26岁,不要看小哥只有26岁,他已经有7年的理发经验。之前和朋友一起合伙干过理发店,后来因为扯皮,几个人不欢而散,小哥就出来帮别人打工。
小哥告诉GO妹,他们这样的快剪店在重庆很多,有几十家,不是那种连锁店。
小哥还说,本来这家店是有两个师傅的,因为昨天他休息了,所以今天他在这里,平时周一到周五一人上一天,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候,就必须两个人全部在岗,因为忙不过来。
小哥问我觉得剪得怎么样,我觉得挺好,和那些店里剪的头发不相上下,甚至优于他们。我原以为,只要是一个理发师就可以自己出来开一个这样的快剪店,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,没想到,要求居然这么严格。
小哥自豪地说,搞他们这个,手艺差的都进来不到,最低要求都是四五年以上的师傅才可以进来。
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提前想好顾客适合的发型,从他坐在凳子上起,就应该看他的头型是怎么样的,问他想剪的发型,沟通好了,再来按照客人要求剪就是了,很快就可以搞完一个。
取型是最关键的一步,如果你边剪边想发型的话,那剪出来的效果绝对不得行,第一,速度不得行,第二达不到客人的质量要求,所以说做这一行的要求还是很高的。
小哥现在每个月有六七千块钱的收入,本以为他会考虑再开一家店,但小哥说一个人搞不下来,自己搞的话,又要洗头,又要理发,又要吹风,又要烫染,一个人太累了,现在这样挺好的,没有这么大的压力。
小哥告诉GO妹,他们的营业时间通常在上午9点到晚上9点,一般都会提前一点,毕竟超市关门他们就要关门,一天大概在80个人到90个人。
后来,GO妹还和小哥聊到了剃头匠师傅们,问了问小哥的想法,小哥让我先说,GO妹觉得:
第一:GO妹觉得剃头师傅们工作的环境不是很好,容易受收到场地限制。
第二:相比于快剪来说,少了一点那种仪式感,或许在外面眼里的仪式感,在大部分人眼里都不存在。
第三:剃头师傅们使用的剃刀或者理发刀消毒不是很到位,基本上一个理发以后,稍微收拾一下下一个就来了,可能这也是一个无奈之举。
小哥觉得其实还好,毕竟这是重庆特色,而且是越来越少的,对他们而言几乎没什么影响。小哥认为,相较来说,他们快剪店的优势更大:
第一:卫生条件要比剃头匠师傅好,理发工具要比他们的先进。
第二:环境要比他们的好,这里有空调,除了不能洗头染发,吹风造型以外,和传统的理发店没什么不同。
第三:发型质量要比他们的好,剃头匠师傅发型太单一,不是平头,就是光头,两边一推上面剪短就完事了。
第四:外面不会使用剃刀帮别修面和修面,因为太危险了,稍微不注意就会划到别个。
但最重要的,还是要看师傅们的手艺,这是一种手艺的传承,把好的手艺留下来了,抛弃不怎么好的手艺。谁好谁坏,都看大众的选择。
剃头匠虽然越来越少,但“剃头匠”和“快剪师傅”两个本是同一个行业,都是为人理发,为人服务的行业,社会在进步,谁都改变不了。只是,现在消费多元化了,不管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,让大家选择也更多了。
老手艺的传承离不开“新思维”,也许,剃头匠的的未来已经被小哥他们的技术接手,而剃头匠的未来,已经被淹没在时代的发展中。
回头来看
重庆正在消失的老手艺还有很多
裁缝、伞匠、修鞋匠现在都很少听到了
你还晓得重庆哪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艺呢?
评论区来聊一聊吧
主编:伍晓晴执行主编:黄莹责任编辑:江江
在主页